(藍阿姨為林卻阿嬤換藥的畫面。過去藍阿姨作為「照顧者」的角色,如今她也開始老去、出現諸多病痛,無力像過去一樣繼續照顧阿嬤。這樣的畫面,都和貞德舍一樣,只能留在我們的記憶中。)
文/黃西西
我們恐怕很難再看到這張照片裡的畫面了。照片裡,是藍彩雲阿姨幫林卻阿嬤換藥的情景,藍阿姨照顧林卻阿嬤的大小生活已經數十年了。從居住在貞德舍的年輕時期開始,藍阿姨便儼然是貞德舍的「舍長」,為其他年長的院民們處理生活瑣事、照顧他們的起居、為神經被病菌侵蝕,所以容易受傷的他們包紮傷口、換藥;到了抗爭時期,藍阿姨、玉盞阿姨在貞德舍開辦的「第二公炊」,也是許多來到院區的朋友們珍貴的回憶。
在資源嚴重不足的過去數十年間,院民在在需要藉由彼此倚賴、互相照顧的方式,才能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。除了藍阿姨以外,金英阿姨、西梅阿姨還有院內許多的阿公阿嬤,都曾經在他們年輕的時候照顧許許多多的患者。因此,在他們共同居住的樂生院中,許多院民有著比家人更濃的情感,沒有這些互相照顧了幾十年的朋友,生活難以為繼。因此,林卻阿嬤堅持留在樂生,許多阿公阿嬤也是如此。
然而,隨著院內不再有新院民,逐漸老去的阿公阿嬤,已無年輕一輩的院民幫助他們維持生活品質。此外,新莊機廠在這十幾年間帶來的風風雨雨,也讓阿公阿嬤承擔了說不出的壓力,加速了他們的老化。2008年9月12日,藍阿姨和林卻阿嬤失去了貞德舍,被迫搬遷。此後,不只是林卻阿嬤,藍阿姨的身體也老了,不再能夠一肩擔起照顧阿嬤的工作。 如今,阿嬤必須要由外籍看護全天候照顧,照片裡由藍阿姨為她換藥的景象、紀錄片《樂生活》裡阿嬤準備食物餵著一群心愛的貓的景象,都和貞德舍一樣,只能留在我們的記憶中。
這時,或許我們才會發現:「樂生活」,最重要的只不過是「一起生活」。今年3月16日,一同站出來保留樂生──不只是為了保留院內美麗的建築,更是為了保留他們的「樂生活」。
--